腐植酸的原料來源可以分成兩大類:煤類物質和非煤類物質。前者主要包括泥炭、褐煤和風化煤;后者包括土壤、水體、菌類和其他非煤物質,如含酚、醌、糖類等物質,它們經過生物發酵、氧化或合成可以生成腐植酸類物質。煤類物質和土壤、水體、菌類等物質制得的腐植酸是天然腐植酸,其中煤類物質是天然腐植酸的主要原料。
在嫌氣環境下,死亡的植物殘體未得到完全分解便堆積形成泥炭。泥炭經過煤化后形成褐煤和煙煤物質。造煤植物在地下經歷了煤化過程的還原性元素,又在地表大氣和水的影響下發生緩慢的氧化水解反應,這時形成的就是風化煤。從泥炭、褐煤到風化煤這一過程中,腐植酸的含量和結構也發生變化,它們一方面反映出原始植物或煤的性質,另一方面又反映出還原和氧化的程度。
關于腐植酸的定義,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公認說法。在不同學科中,腐植酸的定義則不同。最初土壤學家認為腐植酸系指可溶于稀堿溶液的組分,煤化學家則認為腐植酸還包括溶于稀酸的組分?,F在通常認為,腐植酸是一組含芳香結構、性質類似的無定形的酸性物質組成的混合物。
腐植酸分類因其形成與來源方式而不同。按照腐植酸的形成方式分為兩大類:天然腐植酸和人工腐植酸。前者包括土壤腐植酸、水體腐植酸、煤類腐植酸;后者包括生物發酵腐植酸、化學合成腐植酸和氧化再生腐植酸。按照腐植酸來源的方式分為三大類:原生腐植酸、再生腐植酸與合成腐植酸。原生腐植酸是天然物質的化學組成中所固有的腐植酸。再生腐植酸是指各階煤經過自然風化或人工氧化方法生成的腐植酸。合成腐植酸通常系指用人工方法從非煤炭物質所制得的與天然腐植酸相類似的物質。